這幾年,隨著國人生活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境外旅行受到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的青睞。
與之相應,通關效率、旅行安全、游客形象等也日益受到關注,成為出境游必須面對的問題。
今年“五一”假期,為保障出入境游客順利通關,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要求全國邊檢機關在旅客高峰期到來前開足所有查驗通道,最大限度提升通關效率,縮短旅客候檢時間,確保不發(fā)生擁堵。
充分利用自助通關系統(tǒng)、旅客信息預報系統(tǒng)等科技手段,提高口岸通行能力和效率。
“為自助通關系統(tǒng)點贊。”作為一名翻譯工作者,吳濱濱經常往返于國內外。
談及出入境便利,他說,借助自助通關系統(tǒng),通關時間不超過10秒,“著實感受到了便利。”
“自助通關系統(tǒng)使用情況尚有提升空間。”在深圳邊檢工作的丁涵告訴我們,目前還有很多旅客不知道或不會使用自助通關系統(tǒng),“希望媒體多加宣介,讓這一便利惠及更多人。”
資料顯示,僅2017年外交部和中國駐外使領館處理的領事保護與協(xié)助案件就達7萬起,全年在海外意外身亡的中國公民高達695人。
其中,各類旅游活動安全事故導致182名中國公民意外身亡。
“聽數字感覺很可怕,但具體到個人,畢竟是少數,大家不必對境外出行安全問題過度擔憂。”李帆說,“但旅行安全應成為每位游客的必修課。”
中國旅游研究院國際所所長蔣依依建議,游客在選擇出境游目的地之前,要參考外交部或國家旅游局發(fā)布的出行提示,避開有風險的目的地。
對此,吳濱濱深表贊同。
“外交部12308小程序、領事直通車等都會不定期發(fā)布安全提示,游客出行前應規(guī)避安全風險。”
他補充說,“作為中國公民,在境外應有自覺意識,不能因為遇到事情有國家保護就可以濫用公共資源。”
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在境外“買買買”成為中國游客的“形象標簽”之一。
兩年來,劉思慧去過俄羅斯、日本以及臺灣等地旅行。
她告訴我們:“經濟上日漸寬裕,加之境外商品相對比較便宜,中國游客‘買買買’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問題不容忽視。
“中國游客熱衷購物,有些外國商家難免會借此‘坑’中國游客。”李帆說,如果中國游客維權行為失當,就又會陷入“形象負面”的怪圈。
對此,劉思慧說:“攻略很重要。出行前,一定對要購買的商品價格做到心中有數,同時避免落入導游引導的‘陷阱’。”
吳濱濱認為,在境外遇到問題,要用合法正當的途徑解決問題,比如購物被騙可以投訴到當地行業(yè)協(xié)會維權等。同時,“入鄉(xiāng)隨俗”至關重要,“形象受損有時源于對國內外的風俗習慣認知差異。”
在李帆看來,提升中國公民境外形象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包括學校、家庭教育以及黑名單等懲戒措施的建立等。
“當然,旅行社行前培訓也可以發(fā)揮很重要的作用。”
>>我感興趣,馬上在線咨詢